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大背景下,金融行业需要强监管。尤其在民营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问题凸显的当下,强监管有助于机构进一步规范信贷投放,真正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。对一些行业机构来说是“痛在一时”,但对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却是“利在长远”
近日,中国银保监会批量公布大额罚单,包括浙商银行、民生银行、渤海银行、中信银行、光大银行和交通银行6家银行被罚,罚金总额超过1.5亿元,引发各界关注。这也是继今年5月4日银保监会对兴业银行、招商银行、浦发银行3家银行开出1.8亿元罚单之后,时隔半年多,监管机构再次开出大额罚单。
从公开消息来看,此次受罚的6家银行主要违法违规事实包括理财资金违规投资、内控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、为非保本理财产品提供保本承诺、以误导方式违规销售理财产品等。半年前受罚的3家银行违法违规事实则主要集中在同业业务、贷款违规、理财违规和内控不严四个方面。不难看出,今年以来,银保监会延续了对行业“强监管、强监督”的监管思路。强监管在处罚对象和金额上都得到了充分体现。以此次处罚为例,被罚对象均为各家银行总行,其中处罚金额最大的是浙商银行,被罚款5550万元,最少的是交通银行,被罚740万元。
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大形势下,金融行业需要强监管。早在今年6月份举行的一次论坛上,银保监会主要负责人就公开表示,要努力解决违法成本过低问题,“无论是金融企业还是非金融企业,都要认识到,做假账就是违法犯罪”“处罚太轻,不足以形成震慑,这种局面必须改变。要加大惩戒力度,对违法违规者必须严惩,必须让他们付出沉重代价”。大额罚单无疑发挥了显著的震慑作用。由于此次各银行被处罚金额均超500万元,属于监管规定的“重大行政处罚”,受罚银行后续上市、再融资等事项均会受到影响。
在民营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问题凸显的当下,强监管还有助于机构进一步规范信贷投放,真正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。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业的天职,但一段时期以来,金融机构并没有完全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,资金在机构中空转,甚至违规投向了一些落后产能行业。因此,对行业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处罚,有助于推动金融回归本源,破除无效供给,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。
强监管对一些行业机构来说是“痛在一时”,但对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却是“利在长远”。当前,监管机构正在进一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,但只有拥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、优化的机构体系、规范的市场秩序,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,银行业才能迎接和战胜来自内外部的各种挑战,也唯有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,才能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金融保障。
|